第二十五章 狗大户 (第5/8页)
洒家要吃肉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天书网www.tsms517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在清咸丰年间,福州茉莉花茶成了皇家贡茶,开始大规模生产,官员贵族们跟风,百姓也跟风,喝茉莉花茶的习惯就这么流传下来。光绪年间,慈禧太后对茉莉花茶更是情有独钟,还经常将其作为礼品送给外国使节。久而久之,老百姓也认定了这个礼儿。
所以过去每天的一大清早,老北京人都爱闷上一大搪瓷缸子花茶,认为这一天把茶喝透了才舒坦。老舍先生也曾说过:“有一杯好茶,便能万物静观皆自得”。逢年过节走亲戚,人们也都是到茶叶铺称二两茉莉花茶,包成精致的小包,拎着方便,送人也都喜欢。
几年的工夫,大姐杨树枝,二姐杨树叶,大哥杨树森,二哥杨树林都有了自己的小孩儿,过年的时候家里孩子众多,所以叶晨还特意在商店里称了几斤杂拌儿。
杂拌儿是过去小孩过年的零食,一般分为三种,高档的细杂拌儿,有苹果脯、杏脯、桃脯、蜜枣、瓜条、青梅、山楂和糖藕等。中档的杂拌儿也叫粗杂拌儿,有梨干儿、柿饼、山楂、脆枣、榛子仁、花生仁等。最次的,旧时叫“杂抓”,里面有瓜子、花生、嘣酥豆等,比粗杂拌儿还差了一个档次。
北京人过年吃杂拌据考证从明朝开始就有了,明人刘若愚的《酌中志》书中有,北京正月新年有内盛“柿饼、荔枝、桂圆、栗子、熟枣”的“百事大吉盒儿”。“杂拌儿”的名字,听说还是慈禧吃得高兴时随口给起的,后来传到民间,成了北京的传统小吃。
所幸九道湾的胡同还算是宽敞,叶晨把车开进来也不至于发生刮蹭,当他进到旧时院子的时候,门口已经挂上了门神。门神版本很多,北京多沿用唐代传下来的“白脸儿”秦叔宝和“黑脸儿”尉迟敬德二位武将的木刻版画,大多来自天津的杨柳青。
叶晨来到自家门口的时候,发现大姐和二姐正在自家门口贴“挂钱儿”,所谓的“挂钱儿”是过年时经常在门框上贴得一排下面带穗儿的剪纸,一般都在腊月二十九贴上,民间说贴它可以“拒穷”。
传说周朝时姜子牙封其妻为“穷神”,怕她坑害穷人,令她“见破即回”,后人为避穷神,就将纸剪破贴在门上,遂成贴挂钱儿习俗。到了正月初六还要“送穷”,这一天,门上的挂笺儿要摘下来扔出去,表示在“送穷神”。
杨家老太太非常信这个,所以每年家里都要贴,这也反应出了她的性格,精于算计。叶晨笑着上前跟大姐和二姐打了声招呼:
“大姐二姐,好久没见啊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