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1章 南察风波(十四)鹰派 (第2/7页)
云无风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天书网www.tsms517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除了身着“寒铁宝甲”的一万家丁,剩下的明军也绝非寻常的乞丐兵,他们也穿着完整的棉甲。
这里就不能随便顾名思义了,尤其不要觉得棉甲“一听就是垃圾”。事实上,作为一种外来的经济作物,棉花自宋朝传入中国后,受限于纺织技术,开始并未普及民间。宋末元初,黄道婆改进纺车,棉纺织业开始兴起,棉甲应动而生。
而在京华搞出山寨但加强版的珍妮纺纱机之后,棉甲的水平乃至质量其实也都随之提高了不少。
在“被提高”之前,棉甲就已经具有质轻保暖、性价比高、厚度高、阻力大的特点,对早期火药弹丸有较好的防御力,在元明两朝都广泛应用。
此时的棉甲大多以棉花七斤,用布缝如夹袄,两臂过用脚踹实,以不胖胀为度,晒干收用。至于这种甲的特点,则是“见雨不重、霉鬒不烂,鸟铳不能大伤”。
在京华改进器械之后,现在制造棉甲不必“用脚踹实”,而是用上了机器压制,质量更好且更稳定,唯一的“不足”是以前制造棉甲一般用棉花七斤,现在则提高到了八斤半,价格也当然上浮了一点。
而棉甲是“用布缝制”的,以前的布料比较一般,而现在也进步了,采用了京华造船厂特供的帆布缝制——某种程度上来说,这剩下的一万明军已经提前穿上了“牛仔甲”,就差颜色因为成本问题而没有染蓝,还是接近白色的那种原色。
黑白分明,这就是这支明军给人的感觉。
舒尔哈齐所部说是五百,其实有将近六百,计为两个牛录,是他的亲兵本部。努尔哈赤于万历十二年起打造军队,按照其族传统,以黑旗为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