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2章 相府夜会(上) (第4/7页)
云无风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天书网www.tsms517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永乐与嘉靖年间,两位皇帝对这一制度进行了修缮,但大体模式没有改变。明成祖朱棣在夺取政权之后,根据“靖难之变”论功行赏。但此时也出现了极个别不靠军功封爵的人,比如说处理了驸马之死,化解明成祖与宁国公主兄妹之仇的永新伯许成——当然这属于个例,并不具备普遍性。
时间推进到嘉靖时期,当时由于前任正德皇帝任性而为,朝廷开始出现了封爵泛滥、武官难封的局面。为了解决这种问题,嘉靖皇帝对于分封标准做了严格的限制,一方面重申了“非军功社稷者不得封爵”,另一方面则是再次强调“丹书铁券”的特权。
至此,明代的封爵制度基本定性。
嘉靖皇帝虽然到后期成了个“道君皇帝”,但不可否认的是,他在统治前期还是比较有头脑的,某种程度上来说,他和唐玄宗李隆基多少有些类似。非要说不同的点,那大概是唐玄宗晚期更出名的是无限宠爱杨贵妃,而世宗嘉靖则是痴迷于道教。
那么,嘉靖早年为何要再次重申“非军功社稷者不得封爵”,又再次强调“丹书铁券”的特权呢?
嘉靖皇帝最为后世认可的,是他的权谋手腕,以上两件事其实说穿了也同样是权谋。
“非军功社稷者不得封爵”,这看起来只是重申一下祖宗制度,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,了不起就是给正德朝擦屁股,来个“拨乱反正”。
其实不然。
“非军功社稷者不得封爵”,从根子上来说,是在打压已经在朝廷取得绝对优势的文官集团,给文官集团戴上枷锁。这是用一条看似光明正大的理由,基本上将文官集团桎梏在勋爵体系之外,让他们不能继续扩大“势力范围”,把勋爵一系也彻底压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