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6章 安得倚天抽宝剑 (第6/8页)
云无风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天书网www.tsms517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高务实曾经思考过造成这两种不同局面的原因究竟是什么?
他觉得,或许在于两朝的立国之本并不相同。
宋朝堪称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最幸福的朝代,宋太祖赵匡胤曾立下“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”的誓言并刻于碑上。因此,宋代对知识分子(士大夫)极其宽容,只要不是罪大恶极,引起全国上下的公愤,那便不会被施以刑罚。
即便是与君主相争,往往也没有性命之虞,最多就是外放到地方,远离朝政罢了。这点从范仲淹和王安石的境遇上体现得最为典型。
大明就不同了。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民,对了于吏治的腐败有切身体会。立国后,更以严刑峻法整顿吏治,对官员要求极为严苛,稍有贪腐行径就会被处以极刑。
但偏偏在对待大臣的问题上,他和他的儿子朱棣又为后世做了很不好的示范:朱元璋在处理胡惟庸、蓝玉两位功臣的案子上,光是受牵连而被杀的官员就达到四万余人;
朱棣也不遑多让,在方孝孺一案上更是做出了“诛十族”的壮举,连方孝孺的门生、朋友都没有放过。因为方孝孺一人,导致前后共有八百多人被杀。
由是,明代的党争几乎都以人身消灭为结局,失败者往往连性命都保不住。
如果说这还只是开国皇帝所作所为形成的“祖制”惯性,那么实际的社会根源也是有的。
这个社会根源的关键点,就在于长江流域的开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