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062章 暴怒的图们汗 (第5/6页)
云无风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天书网www.tsms517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由于政策得力,到洪武三十一年正月,大宁的积粟已经达到62万石。结果朱元璋命令停止向大宁输粟,令商人转粟到东胜等处。
通过以上零星记载可以看出,大宁的粮食运输压力有多么重。为保证大宁等北方军事重镇的粮食供应,朝廷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从南方向北方运输粮食,其中光辽东海运就持续了三十多年。
永乐初年,为恢复北方残破的经济,不得不再行海运,但时间不长就陆续停止,船只和人员转入下西洋的活动,北方军食改为以“屯田为主,中盐为辅”的解决办法。
但是,大宁的情况则不同。从洪武初年,这里就没有居民,洪武二十年设卫后,出现恢复人口的好机会,但大明朝廷有向这里移民。
靖难之役爆发后,朱棣又把其人口全部南迁,这里再次成了无人区。
至于现在,那更不用说,大宁成为蒙古人的草场已经一百好几十年了,要恢复大宁,保证十余万镇守军兵的军食供应,谈何容易?
以高务实的观点来看,重设大宁镇,那还不如设“大板升镇”呢……起码大板升城的汉人都差不多有十万了,而且现在农耕化程度越来越高,算是有了农耕基础,不说完全自给自足,至少能保证大部分粮食供应,剩下的部分,朝廷再想法子解决就是。
但大宁根本没有汉人,没有农耕——哪怕到了后世,此地变成宁城县,也不是种粮的好地方,直到21世纪都还在大搞“高效节水灌溉”、“保护性耕作”这些工作。
现在重开大宁镇,除非朱翊钧打算每年向大宁镇投入一百万两,用于确保供应和盘活农业经济。